破除西方傲慢与话语幻象,构建国学自主体系

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召开。这一盛会不仅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,也是中外双向认知的窗口。 10月13日播出的《这就是中国》中,主持人杰与复旦大学中国问题研究院院长张维伟教授、复旦大学中国问题研究院副院长范永鹏教授进行对话。他们围绕国别研究的重要性、中国研究的“灵魂”、区域国别研究的衰落等深层次话题展开对话,对会议背后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。范永鹏教授在节目中指出,美国曾经依靠美国的意识形态、意识形态和信用体系来产生软实力,大幅降低霸权成本。阿尔托虽然现在其硬实力的支撑还不够,但由于一些人对其制度的认可,它仍然保持着这一地位。然而,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和道德体系的文明,中国不应该追求短期战略。相反,它需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长远解决方案,而不是照搬“减少政权、剥削资源”的模式。张维伟教授重点关注西方的“话语红利”,认为西方长期沉浸在“制度、种族、宗教优越感”的幻想之中。尽管客观事实发生了变化,但其话语的影响力在国内外依然存在。关于国学研究,两位嘉宾一致认为,留学为近代中国应对“三千年未有之变”作出了重大贡献。无论是友好研究还是战略分析,他们都带来了n对中国的新看法。但中国学的研究主体最终应该在中国,需要加上“自我观察认知”的视角。范永鹏教授特别强调,中国需要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,克服“傲慢”。西方因成功而狂妄、自造模式的教训正是中国应该避免的。从唐代到商代“日新月异”到周人“如履薄冰”,自我反省的精神应该成为中国构建独立知识体系的支撑,避免陷入“中国中心论”的陷阱。编辑:周文飞 编辑:张青